发布日期:2024-07-28 14:59 点击次数:175
3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就“坚定不移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介绍。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关注的重点之一。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在会上提到,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经济总量从2018年10.8万亿元发展到2023年已突破14万亿元,大湾区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
接下来,广东将携手港澳积极将大湾区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以来,大湾区通过架桥铺路、畅通要素、对接规则、协同发展科创产业,进入换挡提速、纵深推进的建设新阶段。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过去粤港澳合作更多是立足于自身发展需要,到了建设新阶段,要打造世界级的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必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并船出海参与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竞争。
南方财经: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加快融合的步伐前所未有,你对目前的形势有怎样的判断?
毛艳华: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对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外向型经济体所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快速推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深海深空探索等科技创新变化非常快,大湾区更需要快马加鞭应对国际竞争。从内部来看,这几年香港经济转型,澳门产业多元化的压力越来越大,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更加注意促进协调发展。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年来,探索与思路上有什么变化?
毛艳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目标远不止于产业分工合作,而是要更好地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解决港澳社会的突出问题。从这个目标出发,一方面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内外部情况变化逐个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更关注解决三地居民关切的问题。所以就存在并进的思路,既要推动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协作,也要更好促进公共政策的衔接对接来促进三地融合发展。战略定位也有不同,过去更多是立足于自身引进外资扩大出口的需要,新阶段更强调对外开放,作为一个整体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构建新发展格局,在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上先行一步。
南方财经:大湾区的加速融合如何使内部更好协同,以一个真正的湾区的面貌参与国际竞争?
毛艳华:这一两年以来,随着香港社会逐渐稳定下来,澳门更加注重自身产业多元化,粤港澳三地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些领域表现出加强分工、合作的趋势。像香港过去很少重视科技创新投入、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这一两年就增加了R&D投入强度,加大了对这种科技园区的投入,引进科技企业的投资。澳门也增加了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结合各自的产业优势、制造优势,引进国际高端要素,同时联手更好地走出去。港澳始终在“一国两制”下保留着自己的特色与优势,跟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其实不会矛盾。
南方财经:近年来香港也越来越主动强化与内地联系,怎么看待香港的转型与再工业化?
毛艳华:每一个城市、每一个经济体都要不断跟随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转型调整。香港在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还是有竞争力的,但是如果在新一轮科技创新、高科技产业领域缺失的话,会形成系统性不足,比如说对人才就业会带来影响,影响整个经济系统运行协调。香港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也不足,在全球化过程中它的很多优势其实还没完全发挥出来。现在香港特区政府成立“新型工业发展办公室”等举措,有的放矢地补短板,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南方财经:“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二,如何进一步发挥集群势能?
毛艳华:过去讲协同一般倾向指空间、产业多一点,现在包括促进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机制的“软联通”,还有各种要素的便捷流通。在这样的联通下,创新集群成为一个交织且通达的网络。现在新一轮科技创新明显的就是离不开基础研究、科技金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香港澳门做不到,广东单独也做不到,三个联合起来的话可能可以。大湾区还是要围绕成果转化平台、三地实验室建设、7.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来进行强强联动潮州期货配资,加强科技创新产业扩张,从过去的“前店后厂”模式转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素协同、合作共赢上来。